河西宝卷是在唐代敦煌变文、俗讲以及宋代说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传统民间吟唱的俗文学。变文、俗讲和说经主要吸收和沿袭了敦煌佛经的结构,而凉州宝卷则在继承的同时将之进一步民族化、地方化和民间化,使其成为中国民间讲唱文学的一种形式。

2006年5月20日,河西宝卷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的乔玉安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河西宝卷成熟、盛行于明、清至民国时期,“文革”期间渐趋沉寂,开始走向式微。当变文在宋初被皇家明令禁止之后,寺院里再也不能讲故事了,于是和尚们便在瓦子中寻找讲场。这时有所谓“说经”、“说译经”、“说参请”等,都是佛门子弟所为。再进一步的发展,就是“宝卷”。宝卷又称“真经”,原因也在此。

宝卷在明清两代大量产生,盛行于全国许多地方。在今甘肃河西地区的广大农村,宝卷仍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每年春节前后及农闲时节,许多农村举行隆重的“宣卷”活动,因而保存了大量的以手抄本为主的宝卷。近十多年来,一些民间文艺爱好者深入河西农村调查挖掘研究,初步理清了河西宝卷的分布、保存及宣卷情况,整理出版了一批宝卷。

宝卷分布

宝卷在河西分布面很广,涉及二十多个县市。文化落后、交通闭塞的广大农村,是宝卷流行的主要场所。其传播方式有二:一是文字传播,二是口头流传。宝卷的故事都较长,最短的也有五六千字,最长的达八九万字。当地人认为抄卷是积功德,有文化的人都愿意抄。抄了自己保存,也可以赠送亲朋好友。不识字的人请人抄,靠它镇妖避邪。也有少数宝卷是木刻本、石印本。宝卷流传最基本的方式是“宣卷”。宣卷人在开始前要洗手漱口,点上三炷香,向西方(或佛像)跪拜,待静心后,就开始念卷。听卷者要宁静专心,不准喧哗、不准走动。中途念卷人休息时,才可以活动。听众中还有几位“接佛人”。所谓接佛人,就是等念卷人念完一段韵文或吟完一首诗后,重复吟诵最后一句的后半句,再接着念“阿弥陀佛”。这正是敦煌遗书P.3849《俗讲仪式》所记载的“念佛一声”、“念佛一两声”;变文中韵散相交处有“观世音菩萨”、“菩萨佛子”的标记,大约也是这种接佛声。

现已搜集到的河西宝卷达700种以上,去其重复,得宝卷110篇以上。其中的大多数是从中原传来,篇名也见于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第11章所列宝卷目录和李世瑜《宝卷新研》所附目录。当然在河西流传过程中,增加了许多当地人情风俗、方言俗语等内容。有少数是河西民间艺人自己创作的,如反映张掖人民斗争和生活的《仙姑宝卷)、反映武威大地震的《遭劫宝卷》和反映古浪大靖人民在武威大地震后又遭兵旱瘟疫等灾祸的《救劫宝卷》等。

宝卷分类

从内容说,可分为三类,每一类都可以从变文中找到渊头。

第一类是佛教内容的,如《目连三世宝卷》、《唐王游地狱宝卷》。这一类是从敦煌佛教变文发展来的。(敦煌变文集》收有用九个写卷校录的《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写目连历尽艰险,从阿鼻地狱救出了母亲。河西《目连三世宝卷》完全承袭了变文的情节,还增添了新的内容。它将目连救母的艰险敷衍成三世:在当世,目连用锡杖顿开地狱,800万孤魂得以逃生;在二世,转生为黄巢,杀人800万,以符合逃生的孤魂之数;在三世,转生为屠夫,宰屠猪羊无数。当目连功行满时,即改行向善,最终救母出狱,同上天堂。《唐王游地狱宝卷》,源于敦煌遗书S.2630号《唐太宗入冥记》,其直接源头应当是《西游记》9—10回的内容,只是对地狱的惨象作了更多的铺陈和渲染,因果报应和转世轮回的说教更为突出。

第二类是中国历史故事和现实故事的宝卷。如《孟姜女哭长城宝卷》源于《孟姜女变文》,《天仙配宝卷》源于《董永变文》。写现实故事的有《还金得子宝卷》、《黄忠宝卷》等。

第三类是寓言类宝卷,如《老鼠宝卷》和《鹦哥宝卷》。敦煌遗书中有两篇《燕子赋》,内容大体相同。赋中黄雀打伤燕子夫妇,强占其巢,燕子告状,黄雀受到惩罚。《老鼠宝卷》的构思和它相近。老鼠齿啮器物,偷吃东西,猫要吃它,它却先告状。阎王判案,先听老鼠哭诉,斥猫“以大压小”,后听了猫义正辞严的陈述,判鼠为猫所食。《鹦哥宝卷》是宣传孝道的。鹦哥为了给母亲摘鲜梨,奋飞五千里,找到果园,不料却连遭捕系。它不愿做富贵人家的玩物,绝食力争,最终得以携梨回归。孝道思想是敦煌文学的主题之一,在这点上该篇同敦煌文学保持内在联系。以飞禽为主角的寓言故事,也是从西汉的《神乌赋》、三国曹植的《鹞雀赋》、唐代的《燕子赋》等这一线索发展来的。当然,我们说宝卷来自敦煌民间文学,那是指它们的主要内容、艺术形式上的世代姻联,并不是说所有宝卷的题材、故事框架也来自变文。

基本形式

河西宝卷的基本形式是韵散结合。散说部分一般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历、结果等发展过程。韵文部分主要重复散说部分的故事,句式以十字句最多,七言句次之,还有五言句、四言句,句子有一定的平仄韵律。就散说与韵文部分的比重说,韵文多于散说。

和变文一样,河西宝卷在开头、过渡、结尾处有一些固定的格式。一般的开头是:

××宝卷才展开,诸佛菩萨降临来。天龙八部神欢喜,保佑大众永无灾。

当然,句数的多少还可以灵活变化,最长者可达30句,短者只有4句。这有点类似变文中的押座文。在散说与韵文之间,常常有“正是(真是)”引起的感叹诗,如《白玉楼宝卷》:“趁月去徘徊,前院窗半开。拂墙人影动,哪里客子来?”在韵文过渡到散说中间,也有感叹诗。诗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句式,句数长短不限。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散说和韵文的过渡之间,有时增加有明确曲调的一组唱词。明、清宝卷中,〔傍妆台〕、〔耍孩儿〕、〔雁儿落〕、〔画眉序〕、〔刮地风〕等曲调最为常见。河西宝卷除保留了个别原有曲调外,大量使用的是当地民间曲调。据已搜集到的宝卷初步统计,有20多个曲调,常见的有〔哭五更〕、〔叫号〕、〔莲花落〕、〔喜调〕等。它们和敦煌曲子中的定格联章调《五更转》、《十二时》《百岁篇》等很相似。这些曲调的使用,没有严格的规定和限制,念卷人可以根据情节的发展灵活安排。同一曲调各地唱法也不同。宝卷一般用韵文结尾,或总括全篇主题,或宣扬听卷的好处,或自谦自己念卷不好。如《救劫宝卷》结尾:“千辛万苦都说遍,救劫宝卷到此完。念卷之人识字浅,语句不通白字满。今天夜里大家散,下次听我念新卷。”

宝卷是一种比较古老而又有浓厚宗教色彩的通俗文艺,它的存在、发展和人民的文化水平有密切关系。被戈壁沙漠封闭着的河西地区,历史上交通不便,文化落后,天灾人祸又接连不断。河西宝卷就生长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之中,作为河西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文化娱乐,历数百年而不衰。近几年,随着文化生活的提高,宝卷的听众锐减,河西宝卷有被电视文化取代的可能。趁它还活在人民中间时,应加以挖掘研究。研究河西宝卷,有助于敦煌学的深入研究。河西哺育了敦煌,敦煌影响了河西。河西宝卷是敦煌变文的嫡传子孙,是活着的敦煌变文。从流溯源,可以进一步认识敦煌变文的特质。河西宝卷,还是中国俗文学史的珍贵资料,中国民俗文化史的奇葩,在俗文学史、民俗文化史的研究上有重要意义。

当前,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生活习俗的改变,已很少有人主动举行念唱宝卷的活动。现在的念卷者,大都是70岁以上的老人。随着这一人群在未来的逐渐逝去,河西宝卷将面临消亡的危机。

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时间:2006年

类别:民间文学

地区:甘肃

编号:Ⅰ—13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酒泉市肃州区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河西宝卷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的乔玉安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每逢农闲时节,在夏日的树阴下,在冬天的热炕上,凉州山区的农民们总爱三五成群,甚至几十个人聚成一团,津津有味地听人演讲宝卷。随着念卷人情绪的变化和故事情节的起落发展,念到一定的“接口”上,听众们还会不约而同地加入集体朗诵和合唱。那情景,那神情,既庄严,又活泼,使宝卷不仅成为一种简朴实用的娱乐,也使人从中受到一定的教育。

宝卷是由唐代变文、宋代说经发展而成的一种民间吟唱的文娱活动,在河西走廊一带极为盛行。凉州的庙山、中路、上泉、张义等山乡,是念宝卷较为集中的地方。

宝卷脱化于变文,因此二者较为相近。但变文主要吸收了印度佛经的结构形式,内容也以佛经故事为主,而宝卷则在继承的同时加以发展,使之更加民族化、地方化,成为地地道道的中国传统讲唱文学的一种。宝卷的主要形式是韵白结合,有说有唱,相辅相成,互为弥补,不仅能吸引广大的听众,同时还能起到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其中,白话是念卷人为了叙述故事情节,交待事件发展过程,铺叙人物关系,点明时间、地点而采用的一种表演手法,相当于戏曲中的“道白”,是“讲”或“说”的。而韵文则是念卷人为了寄寓善恶褒贬,推演故事情节,抒发爱憎情绪,烘托渲染气氛而采取的表现手段,是“吟”或“唱”的。韵文的主要形式是七字句和十字句,均用日常口语,通俗易懂。卷首一般都是定场诗,用以赋比起兴或预示故事情节,如“池塘水满今朝雨,叶落庭前昨夜风。今日不知明日事,人争闲事一场空”。然后即以白话“却说……”开头,往下讲唱。结尾一般都是千篇一律的劝善诗,类似于变文中的“偈语”,如“男为孝心,女为贤良”、“事事都顺不哄人”,有总结主题的作用。念宝卷的调子很多,可惜后来大多失传了,现在仅存的有“哭五更”、“莲花落”等不多的一些民歌俚曲。为了丰富吟唱曲调,凉州宝卷的讲唱者又吸收了凉州贤孝中的相关调子,新鲜活泼,别有风味,从而有异于其他地方的宝卷了。

宝卷的脚本大多是木刻版和手抄本。内容基本上分三类:一是反映宗教的题材,它们是唐代变文和宋代说经的沿袭和衍化,如《目连三世宝卷》、《灶君宝卷》;二是根据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改编的,如《孟姜女宝卷》、《白玉楼挂画宝卷》;三是反映社会日常生活的,如《鹦鸽宝卷》、《红灯宝卷》等。现在留存于世的宝卷脚本,数量大约有六、七十种,且与凉州贤孝的唱本在故事情节和语言运用方面有许多相同之处,互为映衬,互相借鉴,从而成为地方讲唱文学的两枝异葩。

 

宝卷大量反映的是人民群众切身的社会生活,有些寓言,也是谴责忤逆,规劝孝道,隐恶扬善的。宝卷虽通俗,却寄托着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喜怒哀乐。也惟其通俗易懂,寓教于乐,才深深地植根于群众之中,世代相传,经久不衰。

相关人文地理  相关人文地理历史文化

——

12

2017-10

甘肃鸣沙山月牙泉 山泉共处 沙水共生

古往今来以 "山泉共处,沙水共生 "的奇妙景观著称于世,被誉为 "塞外风光之一绝 ",鸣沙山、月牙泉与莫高窟艺术景观融为一体 [了解更多]

01

2017-11

甘肃甘南拉卜楞寺 被世界誉为"世界藏学府"

意思为活佛大师的府邸。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被世界誉为 "世界藏学府 " [了解更多]

01

2017-11

甘肃安多藏区米拉日巴佛阁 安多藏区最主要的寺院之一

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在安多藏区最主要的寺院之一 [了解更多]

15

2017-11

成都自驾甘肃青海路线推荐

趁着年轻去旅行,西北地形多样,地貌独特,风光壮丽,自然及矿产资源丰富 [了解更多]

06

2018-01

甘肃陇东皮影-陇东地区古老传统民间艺术

陇东皮影又叫灯影子、牛皮娃娃,是甘肃陇东地区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 [了解更多]

大西北农家人宣传传统特色的西北农产品,包括陕西、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地农村农产品,让更多的人了解西北农产品特产,期待有一天农村城镇建设更美好,西北农家人,加油!

more+

微博微信

联系我们

  • ©大西北农家人版权所有,本站图片和信息均来源于网络或网友提供,如转载的图片或引用文章侵犯了你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联系QQ249780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