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位于祖国地理中心,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类型齐全,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呈狭长状,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复杂的地貌形态,大致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地形区域。

  陇南山地:这里重峦叠嶂,山高谷深,植被丰厚,到处清流不息。这一区域大致包括渭水以南、临潭、迭部一线以东的山区,为秦岭的西延部分。

  陇中黄土高原:位于甘肃省中部和东部,东起甘陕省界,西至乌鞘岭畔。这里曾经孕育了华夏民族的祖先,建立过炎黄子孙的家园,亿万年地壳变迁和历代战乱,灾害侵蚀,使它支离破碎,尤以定西中部地区成了祖国最贫瘠的地方之一,但蕴含着无尽的宝藏,有丰富的石油、煤炭资源。

  甘南高原:它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一隅,地势高耸,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是个典型的高原区。这里草滩宽广,水草丰美,牛肥马壮,是甘肃省主要畜牧业基地之一。

  河西走廊:斜卧于祁连山以北,北山以南,东起乌鞘岭,西迄甘新交界,是块自东向西、由南而北倾斜的狭长地带。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长约1000余公里,宽由几公里到百余公里不等。这里地势平坦,机耕条件好,光热充足,水资源丰富,是著名的戈壁绿洲,有着发展农业的广阔前景,是甘肃主要的商品粮基地。

  祁连山地:在河西走廊以南,长达1000多公里,大部分海拔在3500米以上,终年积雪,冰川逶迤,是河西走廊的天然固体水库,荒漠、草场、森林、冰雪等植被垂直分布明显。

  河西走廊以北地带:这块东西长1000多公里,海拔在1000—3600米的地带,习惯称之为北山山地,这里靠近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风高沙大,山岩裸露,荒漠连片,具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外风光。

  甘肃,古属雍州,地处黄河上游,它东接陕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内蒙、宁夏,是古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黄金路段。

  它像一块瑰丽的宝玉,镶嵌在中国中部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上,东西蜿蜒1600多公里,全省土地总面积42.59万平方公里(其中宁夏自治区飞地53.22平方公里)。

  甘肃,是取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 由于西夏曾置甘肃军司,元代设甘肃省,简称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陇山(六盘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设置过陇右道,故又简称为陇。

  甘肃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四周为群山峻岭所环抱。北有六盘山、合黎山和龙首山;东为岷山、秦岭和子午岭;西接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南壤青泥岭。境内地势起伏、山岭连绵、江河奔流,地形相当复杂。这里有直插云天的皑皑雪峰、有一望无垠的辽阔草原、有莽莽漠漠的戈壁瀚海、有郁郁葱葱的次生森林、有神奇碧绿的湖泊佳泉、有江南风韵的自然风光,也有西北特有的名花瑞果。

  甘肃东南部的天水市和陇南地区,是历史悠久、山川锦绣、物产丰富、气候宜人、民俗奇特的天然膏沃之地,有小江南之称。

  唐玄奘在天水的传说,使佛公娇、万紫山、渗金寺等地,成为民俗旅游的主要景点。

  和天水、陇南相临的甘南、临夏两自 治州,是藏、回、东乡、保 安、撒拉等少数民族的集聚地,有独具一格的民情和风俗,境内的拉卜楞寺,不但有着精美绝伦的建筑,而且每年7次规模较大的法会和众多的节庆,使拉卜楞寺的宗教民俗活动空前丰富多采。古朴典雅的临夏清真寺,是穆斯林民众们的聚礼之地,这里的宗教民俗活动,独特隆重,令人叹为观止。

  甘肃东部的庆阳、平凉地区,是具有悠久革命历史的老区。境内除有众多的革命遗迹外,黄帝登临、广成子修炼得道的道家圣地崆峒山,西王母设宴招待周穆王的王母宫山以及公刘庙、菩萨山等庙会,都成为民向文化的传播阵地和民间经济的交易场所。特别是唢呐、剪纸、社火、戏曲等民俗文化尤具魅力。

  河西走廊是甘肃著名的粮仓,也是昔日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和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闻名于世的敦煌莫高窟民俗、肃南裕固族风情、肃北蒙古族风情、阿克塞风俗、天祝藏区风情、雷台奇观、古酒泉传奇、嘉峪关传说、玉门关和古阳关、桥湾人皮鼓、民间筵悦、骆驼队等奇风异俗在这里熠熠生辉。

  甘肃是一个发展潜力和困难都比较突出、优势和劣势都比较明显的省份。经过建国以来的开发建设,已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机械电子等为主的工业体系,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得到一定改善,粮食实现了省内供需总量基本平衡,基本形成了草畜、马铃薯、水果、蔬菜等战略性主导产业,制种、中药材、啤酒原料等区域性优势产业,以及食用百合、球根花卉、黄花菜、花椒、油橄榄等一批地方性特色产业和产品。教育、科技事业有了长足发展,现有普通高校34所,中央所属的科研机构22个。文化事业不断进步,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饮誉全球,《读者》杂志成为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期刊。


春秋战国以前:

商代,居于泾河、渭河流域尚处于氏族部落阶段的周朝的祖先周部落,改善耕作,开拓了我国最早的农业。周文王灭商以前,战败了西戎混夷,把境域扩展到密(今灵台县)。这一时期,甘肃境内有羌方、共(今泾川县北)、密(今灵台县西)等方国部落。

  西周时,秦人的祖先在省境东部,即今天水地区定居下来,开始了由游牧经济向农业经济的缓慢过渡,而游牧生活仍占居主要的地位。他们本以游牧、狩猎为经济生活的主要内容,善于养马,“好马及畜,善养息之”,所以,他的首领非子被周孝王召至汧渭之间(今陕西扶风眉县)负责给周王室养马,使马有了很大的发展。周孝王后来封秦的祖先为“附庸”,“邑之秦”,在秦亭(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城南)筑城建邑,始有立足之地。

  春秋时期,省境属秦国和西戎。西戎中较大的几个是:绵诸(天水附近)、邽戎(天水西南)、冀戎(今甘谷县南)、义渠戎(六盘山左右,今甘肃庆阳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地区)、翟(今临洮县)、豲(今陇西县北)。这些戎族,仍保持着“以国为氏”的习惯,虽号称为国,实际上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西戎各国与秦国相邻。公元前770 年刚刚立国的秦国为了扩充势力,把它的视野对准西戎。但秦襄公几次伐戎都失败了。到秦武公时,由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势力迅速扩展,先后征服、并吞了绵诸、邽戎、冀戎、义渠戎、翟和豲等戎族。为了对新开辟的地区进行控制,秦国开始在这些地区建县。公元前688 年(秦武公十年)秦国在己被征服的邽戎、冀戎地区,设邽县(今天水麦积区南)、冀县(今甘谷县)。这是甘肃历史上建立最早的两个县。

  战国时期,秦国的疆域己达今甘肃的东南部。但曾被秦武公征伐过的绵诸、义渠、翟、豲等戎族部落乘秦忙于争霸的机会,又逐渐壮大起来,使秦国在与诸候国争雄的同时,不得不以相当的力量来对付诸戎。公元前320年秦派兵伐义渠,攻郁郅(今庆城县东),公元前314年再次伐义渠,得25城。至秦昭王时,义渠等戎终为秦所并,以其地设郡置县,加强统治。秦昭王27年(即公元前280年)设置陇西郡,时过9年,于秦昭王35年(公元前272年)再建立北地郡。

秦汉时期:

秦统一六国,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全面推广春秋战国时期己出现的郡县制,分全国为36郡(后增为40郡)。当时,省境行政区划为郡、县两级制,共设陇西、北地2 郡。陇西郡郡治狄道(故治在今临洮县东北),辖区约当今甘肃东南部之地;北地郡治义渠(故治在今宁县西北),辖区约当今甘肃东北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东南部之地。今甘南东南隅之一部属汉中郡(治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县以下基层行政组织为乡、里。

  西汉时期的行政区划同秦代一样,仍为郡县两级制。公元前205 年,汉高祖始占有陇西、北地两郡。随着汉王朝疆域的不断扩大,郡县数随之猛增。汉武帝凭借汉朝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从公元前133 年到公元前119 年,集中兵力反击匈奴的经常骚扰,并取得军事上的胜利,在此基础上遂先后于元狩2年(公元前121年)置武威、酒泉2郡。过了10年,于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分武威郡置张掖郡,析酒泉郡置敦煌郡。同时迁徙内地贫民到河西4 郡,在沿黄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今永登县西),广泛实行军事屯田,军农结合,巩固边防。河西4郡的设置,对切断匈奴与西羌的交通,开辟我国通往西域的走廊,对于开发河西,促进这一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后于汉武帝元鼎3年(公元前114年)又增置天水、安定郡;元鼎6年(公元前111 年)设武都郡;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从天水、陇西、张掖3 郡各分出2个县建立金城郡。这样,就使省境郡的数目由秦代的2个郡增为10个郡,共辖115县、10道(县一级,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10个道是:嘉陵道(故治在今成县西北)、循成道(故治在今陕西略阳县西北)、下辨道(故治在今成县西)、略畔道(故治在今合水县西南)、义渠道(故治在今宁县西北)、阴平道(故治在今文县)、平乐道(故治在今康县西北平洛镇)、戎邑道(故治在今秦安县东)、绵诸道(故治在今天水市麦积东区)、略阳道(故治在今秦安县东北)。除行政区以外,西汉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还在地方设置监察区。汉武帝元封5年(公元前106 年)分天下为13个刺史部(州),即13个监察区,每部派一刺史(汉成帝时更名为州牧),每年8月巡行所属郡国,按照西汉中央政府规定的六条,省察地方政务,黜陟能否,检举官吏的不法行为,纠察强宗豪右,断理冤狱。当时甘肃属凉州刺史部。

  东汉时,行政区划大体上是州、郡、县三级制。汉灵帝中平5年(公元188年),为了加强地方官的实力,镇压农民起义,改革地方行政制度,扩大刺史权力,并将刺史更名为州牧,确定州为郡上面的一级地方政权。这就使实行了400 年之久的郡县两级制扩大为州、郡、县三级制。当时甘肃属凉州,治陇(故治即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辖区约当今甘肃大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南部。凉州共辖10个郡、2个属国、99县。10个郡与西汉时的建置相同,即:武都、陇西,金城、汉阳(原为天水郡,东汉明帝永平17年,即公元74年更名)、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安定、北地等郡,只是辖县有所调整,比西汉时减少了26个。但郡的设置却增加了2个,即张掖属国(在今张掖市的东北,长官为属国都尉)、张掖居延属国(在居延海西,故址即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长官为都尉)。属国在政区上相当于郡,为少数民族管理区。另外,省境南部边缘的一小部分地区分属益州。

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上实行的是州、郡、县三级制。

  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省境共置凉州1 州(另有一部分地方分属雍州和益州)、12郡、77个县。大部分地方属魏国,南部的部分地区属蜀国。属于魏的有凉州(治姑臧,即今武威市)的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郡,雍州(治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的陇西、天水、南安(今陇西、武山一带)、广魏(今秦安、通渭等县)、安定郡(今平凉、庆阳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等地)和新平郡鹑觚县(今灵台县东北)。属于蜀国益州(治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的有武都郡、阴平郡的7个县。

  西晋,省境设凉州、秦州,兼属雍州,统12个郡、72个县。凉州,治姑臧(今武威市),辖6个郡、41个县,即金城郡、武威郡、张掖郡、敦煌郡、酒泉郡、西郡(今山丹一带);秦州,治冀县(故治在今甘谷县东南,后迁至上邽,即今天水),统6个郡、24个县,即陇西郡、南安郡、天水郡、略阳郡(原广魏郡,晋武帝时更名)、武都郡、阴平郡(今文县和四川省平武县)。属雍州(治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的为安定郡,治临泾(今镇原县),统7个县。

  进入东晋,社会动乱,北方形成分裂割据局面。从西晋末到十六国时期,跨境或在甘肃境内先后建立的割据政权有:后赵、前秦、后秦,各占有约当今甘肃一部之地;前凉(公元314 -公元376 年),历时62年,治姑臧(今武威市),辖区东至秦陇,北及居延,南逾河湟,西至葱岭;西秦,都苑川(今榆中县东北),辖区约当今甘肃西南部;后凉(公元386 年-公元403 年),都姑臧,建国18年,初有前凉旧地,后除姑臧外,仅有仓松(今古浪西)、番禾(今永昌西)2 郡;南凉(公元397 年-公元414 年)立国18年,都廉川堡(今青海省乐都县),辖地东至金城,西到青海,北据广武(今永登东南),南有河湟;北凉(公元397年-公元439年),历时43年,初都张掖,后迁姑臧,据有武威、张掖、敦煌、酒泉、金城、西海、西平、乐都等郡地;西凉(公元400年-公元420年),立国21年,都敦煌,后迁酒泉,辖区约有今肃州区、玉门、瓜州、敦煌(市、区)。

  南北朝时期,甘肃先后为北魏、西魏、北周的统治地区。这一时期,南北对峙,国家分裂,州县林立,政权更替频繁,“百户之邑便立州名,三户之民空张郡目”的情况比比皆是,行政建置十分混乱。

  北魏,甘肃境设置8个州、35个郡、91个县。秦州,治上邽(原名上邽,今天水西南),辖天水、略阳(今秦安、天水市区、清水、静宁县)、汉阳(今天水市一部分和成县西北部)3个郡、12个县;南秦州,治洛谷城(今武都区境),统水南(今西和、礼县和天水市一部分)、汉阳(今礼县东南)、武都(今武都区西北地)、脩城(今康县平洛镇、成县南部和陕西省略阳县西北地)、仇池(今成县西北和西和县部分地方)、武阶(今武都区东南地)6 郡、18县;泾州,治临泾(今镇原县),辖安定(今泾川县北部和平凉市西北部分)、陇东(今平凉、镇原等地)、平凉(今华亭、灵台西部)、新平(今泾川县东南、陕西彬县西南、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附近)、赵平(今灵台县东南、陕西省长武县部分地方)、平原(今平凉市东)6郡、17县;河州,治枹罕(今临夏市东北),辖金城(今临夏东南和榆中县部分地方)、武始(今临洮县境)、临洮(今岷县东北、渭源县西南部)、洪和(今临潭县境和临洮县西南部)4 郡、14县;渭州,治襄武(今陇西县西南),统陇西(今陇西县西南)、南安阳(今陇西县东北部)、广宁(今武山、漳县部分地方)3郡、6县;原州,治高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领高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境)、长城(今平凉市西北部)2郡、4县;凉州,治武威(今武威市),统武安(今民勤县西南)、临松(今张掖市和民乐县一部分)、建昌(今榆中西北、临夏北部)、番禾(今永昌县境)、泉城(凉州府境内)、武兴(今武威市西北和北部)、武威(今武威市境)、昌松(今古浪县南部、北部和凉州区东南部)、东泾(故址不详)、梁宁(今酒泉市境)等郡;瓜州(今敦煌市境)。

  北周,甘肃境设22州、56郡、104县。22州是:泾州,治安定(今泾川县北),辖区约当今镇源、灵台、泾川县和崆峒区、平凉、华亭县之一部;原州,治平高(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辖区约当今崆峒区、会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地区之一部;宁州,治赵兴郡城(今宁县),辖区约当今庆城、正宁、宁县、环县一部分;灵州,治薄骨律镇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辖区约当今宁夏平罗、灵武、银川市部分地区;秦州,治上封,辖区约相当于今天水市部分地方和静宁县西南部;交州,治安阳(今秦安县北),辖区约当今秦安县西北部;渭州,治襄武(今陇西县西南),辖区约当今武山、陇西、渭源、漳县之一部;武州,治将利(今武都区东南),辖区约当今武都区东南和文县东北部;成州,治洛谷城(今西和县南洛峪镇),辖区约当今西和、礼县南部;康州,治同谷(今康县嘴台子),辖区约当今康县、成县东南部;文州,治建昌(今文县西南),辖区约当今文县西南部;宕州,治阳宕(今宕昌县西),辖区约当今宕昌西部和舟曲县西北部;芳州,治封德(今迭部县东南),辖区约当今迭部县东南部;叠州,治叠川(今迭部县江洪滩附近之巴什旦卡),辖区约当今迭部县之一部;洮州,治美相(今临潭县),辖区约当今临潭和卓尼县之一部;岷州,治溢乐(今岷县),辖区约当今临洮西南、岷县北部、卓尼县东北部;旭州,治金城(今碌曲县东),辖区约当今碌曲县东部;弘州,治广川防(今碌曲县西南),辖区约当今碌曲县西南部;河州,治枹罕(今临夏市),辖区约当今临夏州大部、兰州西部和临洮县之一部;凉州,治姑臧(今武威市),辖区约当今民勤东北、凉州区、永登东南、永昌西部;甘州,治永平(今甘州区西北),辖区约当今甘州区、山丹、民乐、肃州区、高台之一部;瓜州,治鸣沙(今敦煌县东南),辖区约当今敦煌、瓜州、玉门市之一部。

隋唐五代时期:

到隋唐五代,又回到秦汉的郡县两级制。

  隋初,隋文帝为改变南北朝时期州、郡、县三级体制过于分散的状况,根据“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开皇3年(公元583 年)裁并州郡,取消郡一级建制,实行以州统县,使东汉末年以来实行的三级地方政制,重新恢复为州、县两级制。隋炀帝大业3年(公元607年),又改州为郡,以郡统县,并分郡为上、中、下三等。另设司隶和刺史分部巡察,主掌监察。经裁并,省境共设16郡、76县。同北周时相比,裁撤了22个州、40个郡、28个县。当时设置的16个郡是:安定郡(今平凉市一部和镇原县)、北地郡(今庆阳市一部分和陕西省彬县、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北)、弘化郡(今庆阳市东北部)、平凉郡(今平凉市西北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一部分)、天水郡(今天水市部分地区)、陇西郡(今定西市一部分和秦安县东北部)、金城郡(今兰州市、临洮县)、枹罕郡(今临夏州大部、临洮县南部和青海省乐都县南部)、武威郡(今武威市一部分和永登县南部)、张掖郡(今张掖市一部分和肃州区)、敦煌郡(今敦煌市 、瓜州县和玉门市一部分)、汉阳郡(今礼县大部)、临洮郡(今岷县和甘南藏族自治州部分地区)、宕昌郡(今宕昌县和舟曲县部分地区)、武都郡(今陇南市部分地区)、河池郡(今陇南市部分地区和陕西省凤县)。

  唐朝,初改郡为州,唐玄宗时又改州为郡,唐肃宗时再改郡为州,终唐之世,仍为州、县两级制,郡只是地理区域的名称。按照唐的定制,州分辅、雄、望、紧、上、中、下七等,县分上、中、下三等。类似这样的划分,一直延续到清代。当时省境共设22州,辖67县。全省设置的州是:秦州(今天水市)、河州(今临夏市)、渭州陇西郡(今陇西、渭源、武山、漳县)、兰州(今兰州市、皋兰县)、阶州(今武都区)、洮州(今临潭县)、岷州(今岷县和临潭县南部)、叠州(今临潭县西南和白龙江上游)、宕州(今舟曲以西、宕昌东南)、凉州(今武威市、金昌市、古浪县)、沙州(今敦煌市)、瓜州(今瓜州县)、甘州(今甘州区、山丹县)、肃州(今肃州区、玉门市)、泾州(今泾川、灵台、崆峒区、镇原县)、原州(今崆峒区西北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渭州(分原州平凉县置,今崆峒区)、宁州(天宝元年,即公元742年改北地郡置,今宁县、正宁和镇原县东部)、庆州(今庆阳市大部分)、凤州(今两当、徽县和陕西省凤县)、文州(今文县)和狄道府(今临洮县西)。除了行政区,唐代还设有监察区。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依山川形势分全国为10道(唐玄宗开元21年,即公元733年增为15道),甘肃置陇右道,治鄯州(今青海省乐都县),兼属关内道(治长安)、山南西道(治梁州)。主要是监察非法,道的长官为采访使,由中央委派,事毕即回。唐睿宗景云元年置河西节度使,景云2年从陇右道中分置河西道。唐玄宗开元年间,河西、陇西均置节度使,实际上成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无所不统。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以后,改道的长官为观察使,兼理民政,行使部分行政职权,其后逐渐变成州上的一级政区。贞元以后,唐朝政府悉调西北戎军平定“安史之乱”,汉唐以来成为东西交通咽喉之地的河西走廊空虚,吐蕃乘机占领河西,先后攻陷甘、凉、肃、瓜、沙和熙、河、洮、岷、宕等州,控制河陇地区前后约八九十年之久。五代时期,后梁占有甘肃之一部,后唐约有秦、阶、成、泾、原等州,后晋据有武州(今环县),后周有秦、阶、成州,前蜀占据甘肃的东南部。 

相关人文地理  相关人文地理历史文化

——

12

2017-10

甘肃鸣沙山月牙泉 山泉共处 沙水共生

古往今来以 "山泉共处,沙水共生 "的奇妙景观著称于世,被誉为 "塞外风光之一绝 ",鸣沙山、月牙泉与莫高窟艺术景观融为一体 [了解更多]

01

2017-11

甘肃甘南拉卜楞寺 被世界誉为"世界藏学府"

意思为活佛大师的府邸。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被世界誉为 "世界藏学府 " [了解更多]

14

2017-11

甘肃甘南自驾游路线推荐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中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以优美的藏族弹唱闻名于藏区 [了解更多]

28

2017-11

甘肃兰州黄河铁桥

黄河铁桥位于兰州城北的白塔山下金城关前,有 "天下黄河第一桥 "之称,是市内标志性建筑之一 [了解更多]

28

2017-11

若尔盖 九曲黄河第一湾

九曲黄河第一湾位于若尔盖县唐克乡,此处是四川、青海、甘肃三省交界处 [了解更多]

大西北农家人宣传传统特色的西北农产品,包括陕西、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地农村农产品,让更多的人了解西北农产品特产,期待有一天农村城镇建设更美好,西北农家人,加油!

more+

微博微信

联系我们

  • ©大西北农家人版权所有,本站图片和信息均来源于网络或网友提供,如转载的图片或引用文章侵犯了你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联系QQ249780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