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瓦孜" 是维吾尔族一种古老的传统杂技表演艺术。"达"在维吾尔语是"悬空"之意,"瓦孜"是指嗜好做某件事的人。"达瓦孜"一词,是借用波斯语"达尔巴里",意思是高空走大绳表演,古时称为"走索"、"高原祭"、"踏软索"等。

2006年达瓦孜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达瓦孜(维吾尔语:دارۋاز/Darwaz)流传于新疆 的一种走钢丝 杂技,古称“走索”、“高原祭”、“踏软索”等。

达瓦孜最早于汉代 为中原人所知,东汉张衡 在《西京赋》中曾记载“临回望之广场,呈角抵之妙戏……跳丸剑之挥霍,走索上而相逢。”所记为西汉元封三年时汉武帝 召集各族艺人表演之事。

新疆的达瓦孜传人阿迪力 被誉为中国的“高空王”。

达瓦孜于2006年经国务院 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

据史料记载,“达瓦孜”源于两千多年前的西域,汉代传入中原,曾在南疆维吾尔族聚居地盛行。在历史上,许多“达瓦孜”世家代代传艺不衰,有的甚至西出国门,沿丝绸之路,曾到印度、红海之滨、埃及等地卖艺。最早记载这一技艺的大约是东汉时期的著名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公元78-139年),他在《西京赋》中,描述了两位艺人索上相逢的情景。

东汉定都洛阳,称长安为西京,赋中回述的是西汉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春,汉武帝为夸耀国家的富足,国力的强盛,在乎乐观设宴款待四夷宾客,高堂华屋,酒池肉林,同时召集各族民间艺人,“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观”。可见公元前108年便已有走绳了。

现代发展

1953年,成为中国首届“少数民族运动会”的表演项目。

1990年,为了使达瓦孜艺术发扬光大,新疆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将长期流传在民间的维吾尔族达瓦孜艺术人员改编成为新疆杂技团的一个演出队。

1991年,在南宁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上,达瓦孜节目荣获国家首次设立的表演奖。达瓦孜在民运会上以它独特的风格,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精湛的技艺,摘取了表演项目的桂冠。

表演场地:

达瓦孜表演场地需占地面积100×60米,中间耸立主杆高30米,最高处扎有牌楼,彩旗迎风招展,似空中楼阁,特别使人注目。牌楼横杆两端栓有吊杠(秋千)和吊环,供表演者使用,安全要注意。

 

表演技巧:

达瓦孜表演多在露天进行,其特点是把多种多样的杂耍技艺搬到数十米高空的绳索或钢丝上演练。表演通过地面动作到高空走绳和空中吊杠的组合技巧,展现达瓦孜的全过程。

表演者手持长约6米的平衡杆,不系任何保险带,在绳索上表演前后走动、盘腿端坐、蒙上眼睛行走、脚下踩着碟子行走、飞身跳跃等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技艺。在维吾尔族民间乐曲的伴奏下,高空走索演员踏着节拍跳舞歌唱,迅速替换高难技巧。整个表演惊险动人。

随着“走绳”艺术上的日趋成熟,技巧也有了重大突破。如表演时,女艺人沿着接地的斜绳逐步向上,登上横绳,开始技巧表演,这一传统动作至今(2012年)保留在维吾尔族的达瓦孜。在技巧上,除了表演俯仰身躯,前进后退,舞蹈翻腾之外,又创造了一些更难的动作,如借绳的反弹连续向上跳起;在大索上急速地跳绳;两位艺人绳上对剑格斗,斗剑时还能互换位置等。阿迪力·吾守尔还创造了在高空钢丝上小顶倒立、劈叉、骑独轮车、弯腰采莲等创新性的高难技巧。

传说一:

古时候,维吾尔人民居住的一个地方,出现一个妖魔,它在空中来去,呼风唤雨,残害百姓,黎民叫苦不迭。这时,有一位英武少年,见义勇为,他在平地竖起一根30米高的木杆,用一根长约60米的绳索从木杆顶端连结地面,然后踩升而上,与妖魔搏斗,终于将其杀死,为百姓除了大害。从此,高空走绳就流传并发展起来,成为维吾尔民族的娱乐形式。

传说二:

传说两千年前,阿克苏地区的乌什县涌出了一眼大泉。泉水灌溉农田,禾稻飘香;泉水流进牧场,牛马肥壮。但奇怪的是,这眼泉水的中央长了一棵大树,在太阳出来之前,如果爬上树去,就会发现远处的山上,有许多繁华的城市、亭台、楼阁、殿宇,还有行人的鲜明服饰等。

有一天突然来了三个老婆子,看中了这眼泉,想独占它。为了驱赶这里的人群,她们施展魔法,一会儿刮风,扬沙吹打人面,一会儿下雨,冲毁良田。这个消息传到西边的一个地方,有一名叫乌勃利沙拉的青年,为了弄明白灾难的原因,只身赶到乌什县。

正当老百姓们向乌勃利沙拉吐诉苦难遭遇时,忽然雷电又起。乌勃利沙拉昂首仰望天空,发现云端里有三个狞笑着的老婆子。于是,他对众人说:“妖孽在云端里,捉住他们”。“天上地下相距十万八千里,有什么办法?”人们忧郁地问。乌勃利沙拉机警过人。他说:“我们可以用绳子绑起木杆子,一直插到云端里去。”

第一次,木杆子不够高;第二次,仍然差一点;第三次,终于竖起一根直插云端的木杆子。从杆的顶端扯起的一根长绳,一直系到地面。乌勃利沙拉手持一根木杆,沿着绳子,一步一步登上了天空。经过斗智斗勇,终于打败了魔鬼老婆子。天空变得晴朗起来,大地重新长出了稻禾、牧草,乌勃利沙拉成了大家崇拜的英雄。后来,人民为了感激这位青年,就开始练习“达瓦孜”。

达瓦孜表演是新疆维吾尔族勤劳勇敢的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但达瓦孜高难度、高危险的表演要求从艺者具备极强的身体平衡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即使是有兴趣学习者也往往难以达到项目既定要求,由此造成达瓦孜传人难觅的状况。再加上现代文艺娱乐活动的冲击,达瓦孜的演出市场近于萎缩,这一古老杂技艺术日益陷入濒危局面。

中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达瓦孜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关人文地理  相关人文地理历史文化

——

16

2017-10

新疆天山天池,古称"瑶池"西北地区典型的山岳型自然景观

天山天池景区规划总面积为548平方公里,分8大景区,15个景群,38个景点 [了解更多]

17

2017-10

新疆白哈巴村,西北第一村和西北第一哨

白哈巴村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八个小镇之一,图瓦人独特的民族服饰、宗教崇拜及风俗习惯 [了解更多]

27

2017-11

新疆烤馕

馕极耐贮存,是维吾尔族家庭常备的主要食物,新疆其他民族也爱食馕 [了解更多]

10

2018-01

新疆帕米尔柯尔克孜族约隆歌

柯尔克孜族的 "约隆歌 "是在帕米尔地区生活的柯尔克孜族聚居区流传的民间礼仪歌的一个种类 [了解更多]

10

2018-01

新疆维吾尔刀郎麦西热甫

刀郎麦西热甫以表现刀郎地区维吾尔人民野外狩猎、喜庆丰收、欢乐生活等情景为主 [了解更多]

大西北农家人宣传传统特色的西北农产品,包括陕西、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地农村农产品,让更多的人了解西北农产品特产,期待有一天农村城镇建设更美好,西北农家人,加油!

more+

微博微信

联系我们

  • ©大西北农家人版权所有,本站图片和信息均来源于网络或网友提供,如转载的图片或引用文章侵犯了你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联系QQ249780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