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民间器乐,是宁夏回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文化活动中,传承了宁夏古代乐器和西北边塞乐器及其音乐,并将之逐步发展为独具特色的回族民间乐器。

2006年5月20日,回族民间器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宁夏回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文化活动中,传承了宁夏古代乐器和西北边塞乐器及其音乐,并将之逐步发展为独具特色的回族民间乐器。唐太宗李世民《饮马长城窟行》中"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及 "不知何人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的诗句,均是当时亲临古代宁夏灵州后对当地流行器乐的真实记述。由于历史的变迁,这些乐器在我国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中已十分少见,但是直至20世纪却还在宁夏回族群众中流行。

上个世纪,我国文史学家考证出宁夏哇呜、咪咪、口弦分别是汉唐以来在宁夏流传的古乐器埙、羌笛、芦管、簧的流变和遗存。唐太宗李世民《饮马长城窟行》中"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及"不知何人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的诗句。

宁夏回族乐器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演奏技艺、制作工艺和弹唱艺术。回族乐器"把式"(高手)可以用交叉颤指在高音哇呜上吹出其乐器难以出现的华彩。回族艺人制作的回族乐器似牛头,似小羊,其上装饰着回族的艺术图案、线条,雕刻着阿拉伯文书法等,具有鲜明的回族文化特征。由于它们音色优美、易于演奏、便于携带,故在宁夏回族中世代相传。有些回族乡村无论是年轻姑娘还是白发老人,人手一把小口弦,而回族尕娃、青年则是吹咪咪、哇呜的好手,回乡谚语"哇呜唱,庄稼长;咪咪吹,牛羊壮"正是回乡风俗的写照。头戴盖头、手弹口弦的回族妇女已被公认为宁夏回族的形象大使。

近几十年来,由于受人们生活方式改变等因素的影响,宁夏回族器乐生存的社会土壤正在迅速消失,器乐传承遇到了危机。老一辈艺人纷纷改行,许多年轻人已不知口弦、咪咪、哇呜为何物。为了对宁夏回族民间器乐进行有效保护,应尽快建立保护机制和相应体系,加强宣传,争取全社会更广泛的关注。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回族民间器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关人文地理  相关人文地理历史文化

——

16

2017-10

宁夏西夏王陵

西夏陵是西夏历代帝王陵以及皇家陵墓 [了解更多]

03

2017-11

宁夏一百零八塔

位于银川市南60公里的青铜峡水库西岸崖壁下,塔群坐西面东,依山临水 [了解更多]

03

2017-12

宁夏银川滚钟口

滚钟口山峦起伏,岩石峻峭,林木葱茏,巍峨秀丽,在西夏时,就是 "西夏古名胜地 " [了解更多]

03

2017-12

宁夏马兰花草原

上万亩的马兰花傲然怒放,每到秋季,牧草丰盛,牛羊肥壮,正是草原风光最美的季节 [了解更多]

05

2017-12

宁夏固原须弥山石窟

须弥山石窟,位于固原市区西北约60公里处,这里在唐代(618-907年)是重要的关隘 [了解更多]

大西北农家人宣传传统特色的西北农产品,包括陕西、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地农村农产品,让更多的人了解西北农产品特产,期待有一天农村城镇建设更美好,西北农家人,加油!

more+

微博微信

联系我们

  • ©大西北农家人版权所有,本站图片和信息均来源于网络或网友提供,如转载的图片或引用文章侵犯了你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联系QQ249780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