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八水”这一专有名称出现在汉长安城建成以后。最初指灞、浐、泾、渭、沣、滈、涝、潏。后来滈水跌落,失去原有名称,石砭峪水改名滈水。

氵皂水取代涝水。回顾历史,立足现实,放眼未来,今日“长安八水”应 该是泾、渭、浐、灞、沣、滈、潏、涝。 “长安八水”的来历与所指 “长安八水”这一专有名称的出现最早不早过汉长安城的出现。因为“长安”本是渭河以南秦都咸阳的一个乡 聚名。秦始皇弟弟长安君的封地就在这里,知名度并不高。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决定建都长安,将这里 的原兴乐宫修葺,改名长乐宫,作为临时理政的地方。六年(前201年),未央宫建成,正式从栎阳迁都长安。汉 惠帝六年(前194年)至五年(前190年)九月,长安城建成。

长安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靠近长安的八条河流才 闻名天下。 “长安八水”开始是口头称谓,后来才见诸文字,最初出现在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终始灞、浐,出入 泾、渭,沣、滈、潦(涝、牢)、潏,纡余委蛇,经营乎其内。

荡荡乎八川,分流向背而异态”。这里的“上 林”即秦汉上林苑,方园三百里,大体为今西安市辖地,是长安的外缘。唐代长安城的繁荣达到了历史的顶峰,在 汉、隋的基础上,人们充分利用“八水”,广开人工渠(引水渠、漕渠、灌溉渠),形似蛛网,环绕长安城,遂 有“八水绕长安”的美称佳景。

唐亡后,最迟在明、清时代,“长安八水”又演变为“泾、渭、浐、灞、沣、滈、 潏、氵皂”。不只顺序改变,而且其中的“滈”又不是原滈水而换成了石砭(鳖)峪水,即今天的“滈河”。“ 氵皂”即今天的“氵皂河”也取代了“涝水”。 滈水的跌落与石砭峪水(河)改名滈水(河) 滈(镐、鄗)水,即前滈水,是与沣水并列的一条河流。它的源头在哪里?当代有的学者认为源于昆明池水, 有的认为源于沣水。

笔者的看法是:商代末年,丰、镐建都时,滈水就是一条独立的河流,滈池是它的源头。理由有二:第一,镐京因建在滈池西南而得名,这与丰京因建在沣水西岸而得名是一样的。本不出名的滈池因而成 为京郊苑囿的一部分,成为周天子与贵族游乐渔猎的理想场所。

天下诸侯到镐京朝见天子,游览滈池、滈水,使滈 水誉播环宇。加之周文王,周武王是中国帝王们的楷模,周代长达八百年,所以从周至唐,滈水与沣水一样,一直 占有地望优势,成为帝王们建都、扩苑的风水宝地。《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宫廷 小。

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阿房宫)渭南上林苑中(在滈水东岸,今三 桥镇东南)”;汉武帝把他的朝宫建章宫也建在滈水东边(今三桥镇东)。
第二,《说文解字》说:“滈,久雨 也,从水,高声”。

可以将之解读为:“久雨”,地下水位高的低洼地必起积水。久而久之,积水与地下潜水贯 通,潜水上涌为泉眼(冒眼),便形成四季有水的池沼。今长安区昆明池北的北丰镐村西北坡下,有一片四周高中 间低洼的地貌,约十几顷大,西临太平河,俗称“小池凹(洼)”,长安方言读作“小磁湾。”取这个俗名是因为 昆明池建成后,在北岸开闸(渠)口,放水入滈池,滈池又称“小昆明池”。昆明池干涸后留下一个四周高,中间 低洼,面积比滈池大得多的“大池凹”的缘故。

按“十几顷大”的池沼,周长接近二十里,与《庙记》中滈池“周 匝二十二里”的记载基本相符。上世纪五十年代,这一带平时下挖1米多深就见水。农民黎明挖井,白天浇麦苗, 晚上填井。每逢雨季,低洼地必起积水,一派水乡泽国景气,“小池凹”尤甚。

这个“小池凹”应该就是古代 的“滈池”。发源于滈池的河流取名滈水,顺理成章。 说滈池是滈水的源头是指“主源”。滈池以上(南边)还有几条小源头的河渠汇入滈水,主要是:古河池陂 (今河池寨)东南的雨凹(今恭张村)水与昆明池底的水。昆明池未修前是一片洼地,肯定有许多泉水小溪流入滈 水。具体有哪些已难得知,只知昆明池干涸后仍有太平庄、南寨两支小河。

雨凹水较大,1972年还有两米多宽。 1950年雨凹村北门城楼上尚有乾隆年间砖刻的“昆明发源”门额。不管是小源头也好,还是后来从交水引来的昆 明池水、从沣水引入滈池的水也好,都不能改变滈池是滈水原始主源头的事实。

从丰镐建都到唐初的1600多年 间,此说早成定论。唐初魏王李泰作《括地志》,在卷一“长安”条中再次确认:“滈水源出雍州长安县西北(南 之误)滈池”。

长安河流的地下水源分为承压水与潜水两种类型。承压水是距地面较深,充满于上下两个隔水层间的含水层 中,具有承压性的地下水。水量稳定,许多地方可自行流出水面(自流井);潜水是距地面较浅,埋于第一个隔水 层上的地下水层上的地下水。具有自由受面,在重力作用下能从高处向低处流动。受降水量、地面水与植被影响很大,水量不稳定。

滈池属于潜水类型。丰镐建都时水量十分充足,这除了洼地容易积水外,还与东、南、西三个方 向的大川潏水、石砭峪水和沣水的大量渗透有关。自秦始皇修五岭潏河后(详见下文),东边的潏水水量剩下一 半,南边的石砭峪水向南改道了几十里,沣水流量也比以前减少,渗到滈池的潜水锐减。另外,植被破坏也使其储 水量不断减少,滈池水位日渐下降。

到了唐代,滈池水量基本上靠交水——昆明池水来补充。唐文宗大和(公元 827年—公元835年)以后堰交水入昆明池的石闼堰垮了,昆明池干涸,滈池水量锐减。

滈水一下子由“荡荡 乎”大川跌落成一条很不显眼的小河。唐亡后全国政治中心离开长安,曾与沣水齐名的滈水便失去了往昔的地望优 势,一天天被淡化,人们不再称它为滈水。

但是,与镐京密不可分,历史上曾辉煌了1600多年的“滈水”这个 名称不能就此消失。周都“丰镐”是一个整体,沣水与滈水相连,“长安八水”中不能没有一条称为“滈水”的河 流。于是人们便寻找其他大川来填补滈水留下的空缺。
“长安八水”是有特定含义的一组河流,要进入“八水”必 须具备靠长安近,水量大,名胜多等基本条件。

石砭峪大川距长安30里,水量超过沣水主源沣河与潏水主源大峪 河,沿岸有汉武帝的御宿苑、净土宗的祖庭香积寺、王曲全国总城隍庙等胜迹。

加上它与潏水和沣水的水缘关系 (堰入昆明池并流入滈池的交水的主流是石砭峪水,交水汇入沣水),所以石砭峪大川——唐代的福水便改名滈 水,即后滈水,与沣水并列,成为“长安八水”之一。 福水改名滈水经历了一段过程:从宋到明,福水、滈水、御宿诸水、石鳖(砭)峪水等名称并用。清初最终统 一为滈水。

如:清代的关中水道著作都称石砭峪水为滈水;清末沣水以东、石砭峪水以西的秦岭北麓山区被命名为 宁陕厅(今宁陕县)沣滈乡。

今日滈水上又增加了我国第一次定向爆破成坝(1972年)的石砭峪水库与亚洲第 一、世界第二长隧——秦岭大隧道(铁路、公路均为复线,四洞)等当代名胜。
公路隧道下著名的引乾(佑河) 济石(砭峪河)工程破天荒地将陕南水系与关中水系连在一起,创造了陕西水利史上的奇迹。

济石水量最大可达8 米3/秒,平时水量与石砭峪水量相当。石砭峪水改名滈水,进入“长安八水”之列当之无愧。 氵皂水(渠、河)取代涝水(河)进入“八水” 氵皂水本是人工开凿的运输渠道,使用了数百年。

它上起潏水主流大峪水山口(谷口镇、义谷镇、大峪口), 下入长安城。庾信《义谷铭》记载,西魏末年开始从大峪口凿渠引水,向京城(即原汉长安城)运送南山材木; 《唐会要·漕运》记载,天宝元年(742年)“京兆尹韩朝宗分渭(潏之误)水入金光门,置潭于西市之西街,以贮 林木”;《新唐书》、《地理志》与《黎干传》记载,永泰二年(766年)京兆尹黎干从大峪口向下疏通漕渠,为 京师运送南山木炭。这条人工渠道在少陵原与潏水之间。

隋唐时引潏水入清明渠,解决京城用水。宋初张礼作《游 城南记》,说他所看到的清明渠“至(自)朱坡东南(今西樊村北潏河北岸)分潏水,为(疑为穿)杜牧之九曲池 (杜牧别墅在朱坡),循坡而西,经牛头寺,穿韩符庄(韦曲南皇子坡下),西过韦曲,至渠北村,西北流入京 城”。清明渠的流向与从朱坡以上下来的漕渠的流向基本一致,二渠在上塔坡以上理应合为一渠,水量自然增加。 实际考察漕渠遗址,与以上史籍记载相同。

今大峪口外不远的黄土坡村有渠水下流,经韦兆、韦村、兴教寺东南汇入堰渠,流进潏水,俗称这段渠为“小 河子”;小河子原先过兴教寺,经江坡,到桃溪堡的这段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水量充足,浇地之外,渠上建有水磨、 水碾,1979年还有一小股水,俗称“官渠”。

官渠在桃溪堡村北侧西拐,沿杜曲中学南墙外下到潏水一级台地。 杜曲中学南墙外的渠道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才平掉;官渠在杜曲中学西侧北拐,经杜曲镇西,夏侯村西,在朱坡南 向西北延伸。
1958年为西安兴庆公园供水而兴修的引潏入城渠——潏惠渠,渠口也在西樊村北潏水北岸,基本沿 官渠(清明渠)故道,经牛头寺与皇子坡下,到樊家什字(韦曲镇南原先去王曲与杜曲的岔路口),再西北流,经 韦曲到上塔坡。
后修的潏惠渠沿少陵原根,穿上塔坡北流。古代的隋唐渠在上塔坡南分为两支:
一支为供水的清明 渠,仍在潏水三级台地上,西北流,经上塔坡西,西安市机械化养鸡场东墙外,过双桥头,在安化门紧西入城;
一 支为供运输的漕渠,缓缓下到潏水二级、一级台地,与潏水平行,经下塔坡,杜城南,沈家桥到丈八沟。然后北 折,沿长安城西郭墙外侧而下,从金光门入城,通西市西街的停船码头。 漕渠的考古证据最重要的是以下三条:
第一,1958年皇子坡村民在牛头寺南稻田底约2米深处发现古船舷多 块。第二,“樊家什字”的“樊”本为“船”。
因为长安方言把“船”读作“樊”,加上汉族姓氏(《百家姓》) 中没有姓“船”的,所以为了方便百姓就改“船”字为“樊”字。本为“船家”停船的码头,水陆交叉的什字却成 了与“樊姓人家”有关的地方(地名)。古代樊川樊哙最有名(樊哙封邑在樊村),有人就说樊家什字因樊哙在这 里练水兵而得名。尽管这是想当然的说法,但水兵的战船也是“船”,它仍然离不开一个“船”字。第三,上世纪 五十年代上塔坡西南还能看到漕渠遗址,渠岸上有零星的石柱。

村民说这是“船夫们拴船用的船柱”。 “漕(cáo)”在长安方言中读作“皂”,而城郊各乡书面表述却不相同:城东灞桥区铜人原根的“漕渠”是 汉唐引渭水运粮的漕渠遗址上出现的片村(含陶家堡、田鲍堡、万盛堡、新合村、共和村、王家堡、米家堡),俗 称“十里漕渠”,今仍写作“漕渠”,一看就知是古代漕运的渠道;长安城南与城西百姓把从潏水引出的这条漕渠 写作“皂水(渠、河)”。
“皂”,黑色,从字面上看,就是“黑色的河渠”,与“漕渠”的本义已大相径庭,使 人莫名其妙。但老百姓不管这些,只要写起来读起来方便就行。因是河水名,所以后来又加上 “氵”旁,写 作“氵皂”。
氵皂水跻身“长安八水”,经历了数百年的过程,直到潏水下游原河道水量微不足道时才确定下 来。 潏水本是少陵原与神禾原之间独立入渭的大川。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在北筑万里长城的时候,征发 城南百姓挖断神禾原(从今长安区韦曲街道水磨村——郭杜街道香积寺村),开凿了一条引潏水西南流,与石砭 峪水交汇的人工河道,俗称“五岭潏河”,即长安民谚所谓的“北打万里长城,南修五岭潏河”。同时从聂家河开 凿“交水”,引五岭潏河与石砭峪水入沣水。

从此潏水下游就分成两支:一支是原潏水自然河道,从水磨—杜城 —丈八沟—鱼化寨—北石桥—三桥东—汉长安城西,在草滩入渭;另一支是人工开凿的“五岭潏河”。人们还在 两支潏水分流处(今水磨村)修筑了堵水入五岭潏河的堤堰。
五岭潏河开凿后虽然原自然河道水量减少,但它仍是 潏水的主流。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就是这样记载的。

直到北宋张礼写《游城南记》时,这支水仍是一条大河。 现在一些学者与陕西报纸中几乎所有的新闻报导都把汉唐和秦代的这条潏水说成“氵皂水”,是不妥当的。

相传宋 代用大量石碌碡,上棚石磨盘加固两支潏水分流处的堤堰,所以取名“碌碡堰”。五十多年前还能看到堤中的三排 碌碡。此堰至今仍然存在。

金、元时期,潏水原河道水量锐减。明代改奉元城为西安城,扩建城池,作为秦藩 (王)驻地。当时在西北只设置了陕西省,西安成为大明王朝统治西北的重镇,地位十分重要。

明洪武至永乐年间 (1369年—1417年)从山西向周围省份移民时,大量移民涌入陕西,促使长安再度经济繁荣、文化复兴,象征 周、秦、汉、唐盛世的“雁塔题名”、“长安(关中)八景”、“长安八水”等名胜又兴旺起来,为人称道。

到明清之交,长安人完全遗忘了潏水原自然河道,只知道潏水就是“五岭潏河”,以为原自然河道是氵皂水。这 时,氵皂水才正式取代涝水,进入“长安八水”之列。

明代成化元年(1465年),为解决西安城的用水、饮水问题,陕西巡抚项忠与西安知府余子俊修了一条人工 渠道——通济渠(又名龙渠)。

通济渠水来源于潏水,到丈八沟后,通过新修的石闸,基本上沿唐漕渠东北向流 入西安西门(安定门)。

丈八沟到西门渠段两旁广植柳树,俗称“柳河渠”,一直存在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通济 渠开始时(前期)极可能沿用唐漕渠(朱坡以下,上塔坡以上漕渠与清明渠合)。
从唐亡到修通济渠,在这一漫长 的过程中,漕渠水在杜城以西流入宽大的潏水故道,直接入渭,人们称它为氵皂水;从成化年间到清末的三、四百 年间,上塔坡以上通济渠引水口失修,渠道淤塞,水量锐减,以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陕西巡抚升允不得不 在潏水上另开引水渠口,即修筑新的碌碡堰堤闸。


疏通碌碡堰以下30余里渠道,从这里向西安城中引水。清末 民国以来,人们看到的氵皂水朱坡——杜城河段已向西南移动了好多,全流短了好多,即:源头既不是大峪口的 大峪水,也不是朱坡东南清明渠口处的潏水,而是牛头寺下水寨村南一些大口泉与稻田中退出的余水。

这些水下流 汇成一条渠,向西经过申店村北,西北而下,经西寨、侯家湾、崔家庄、首帕张、下塔坡、杜城南,在杜城以西进 入潏水故道。 氵皂水能成为“长安八水”之一吗?需要探讨。

第一,如果以“小长安”即1949年以前的长安县(当时西安 市辖地被长安县辖地包围;长安县政府与陕西省政府在西安市内)或1955年以前的西安市(当时西安市辖地未超 出长安县范围)论,此说可以成立。因为氵皂水在长安县(西安市区)以内,距西安城最近。

自明代通济渠向西安 城中输水,最后一道闸口开在丈八沟潏水上以来,西安人生活、生产用水,城河水,相当长的时间依靠氵皂水,城 中唯一的公园——莲湖公园(又名莲花池)水也来自氵皂水。

长安(西安)人对皂水最熟悉,有感情,而远在户 县的涝水距西安城最近也有五十多里,长安(西安)人对它很生疏;如果以“大长安”或古长安与今日西安市整个 辖地论,此说显然欠妥。

因为户县已是西安市的一部分,水量充足的涝水已成为供给西安用水的黑河引水工程(大 渠)的重要水源,而小小的、被严重污染的氵皂水与西安供水毫无关系,已经离开了长安(西安)人的视野。而且 今日恢复“长安八水“的目的就是要再现古长安的辉煌。

第二,氵皂水先是从潏水主流大峪水引出的一条支津,最 后是由潏水渗出水形成的。它上游曾是人工渠道,下游是潏水故道,而汉唐的“长安八水”都是有独立源头的,全 流如一的自然河流,也就是说,从源头上与河道类型看,氵皂水本是潏水支津,属于潏水。
它不是一条独立的水 系,而且水量始终不大,不能与“荡荡乎八川”相提并论,作为“长安八水”之一不够格。 结语 回顾历史,立足现实,放眼未来,笔者认为今日的“长安八水”应该是“泾、渭、浐、灞、沣、滈、潏、 涝”。
尽管学术上对这一问题还可探讨,但为适应西安的发展,相关决策部门有必要尽快对“长安八水”的所指作 出科学的、统一的规定。

商末以前,滈水的源头也许不是滈池,名称也许不是滈水。从骊山隆起,造成长安城南、城东川道呈东南 ——西北走向,灞、潏与石砭峪三水向西南滚动,尤其是石砭峪水在地面上至今还保留着向西南滚动的两条古河 道的情形推测,远古时代,两条水有可能是上下相接的一条河流,即石砭峪水由昆明池东南角的进水口——今石 匣口村东,经昆明池底低洼地进入滈池。
但因汉武帝筑昆明池时破坏了石匣口上下的原地貌,今天在地面上已看不 到入昆明池的古河道遗址,况且,对滈水流经的地下也未进行过考古发掘,证实那里确有与石砭峪水古河道同样 宽、厚的,同一类型的砂层,所以难于论定。

唐亡后滈水名称多有更变,最后的情况是:雨凹水西北流,经彰浒、陈家庄、田家寨、小白店,在北常庄 东与太平庄水汇流,称太平河。在北常庄北又汇入南寨水,经滈池西的落水村下流。太平河与从沣水引来的漆渠汇 流后,俗称漆渠河,为西安市与咸阳市的界河,在三桥镇与沣东乡北境入渭河。现雨凹水干涸,太平河奄奄一息, 成了污水渠。

新的碌碡堰堤闸为青砖与石桥筑成,无碌碡,位于古碌碡堰北不远处。水闸为铁板。闸由专人负责放水, 最后一位为水磨村赵姓老者。
1961年前后完全关闸。堤闸旁现有“光绪癸卯(1903)夏四月尚书衔兵部侍郎陕西 巡抚部院(下文埋于地下)乡民公立”碑一通。

来源:《说古道今》辛玉璞

相关人文地理  相关人文地理历史文化

——

28

2017-09

来陕西必吃的美食有哪些!

陕西美食羊肉泡馍、肉夹馍、面皮等 [了解更多]

09

2017-10

陕西西安古城墙 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

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中世纪后期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 [了解更多]

10

2017-10

西安大雁塔大慈恩寺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遗址

大雁塔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这种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随佛教传入中原地区 [了解更多]

23

2017-12

长安城大唐西市-为啥是“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由来

“东西”一词即来源于东市和西市,“买东西”流传了千年,成了当代生活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了解更多]

20

2018-05

陕西关中十大怪,沿袭历史民俗,古风古韵古长安

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关中地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 [了解更多]

大西北农家人宣传传统特色的西北农产品,包括陕西、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地农村农产品,让更多的人了解西北农产品特产,期待有一天农村城镇建设更美好,西北农家人,加油!

more+

微博微信

联系我们

  • ©大西北农家人版权所有,本站图片和信息均来源于网络或网友提供,如转载的图片或引用文章侵犯了你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联系QQ249780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