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山口位于青海西南部,昆仑山中段,格尔木市区南160公里处,是青海、甘肃两省通往西藏的必经之地,也是青藏公路上的一大关隘,因山谷隘口而得名,亦称"昆仑山垭口"。
昆仑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神话传说的摇篮,古人尊为"万山之宗"、"龙脉之祖",因而有"国山之母"的美称,藏语称"阿玛尼木占木松",即祖山之意。莽莽昆仑,气势磅礴,四季寒冬,银装素裹,群山连绵,万仞云霄。登临山口,巍巍昆仑的千峰万壑如同披着银灰色铠甲的群群奔马,随着风起云涌,滚滚向前。
基本资料
昆仑山, 耸立在格尔木市南面,古书载昆仑山是玉龙腾空之地,素有亚洲脊柱之称。昆仑山口属多年冻土区荒漠地貌,地质系古代强烈侵蚀的复杂变质岩所构成,间有第三纪沉积物构成的丘陵低山和丘垅。山坡谷地生长梅、虎爪耳草、等高原冻土荒漠野生植物。登临山口,巍巍昆仑的千峰万壑如同披着银灰色铠甲的群群奔马,随着风起云涌,滚滚向前。画家王心鉴过此题诗道:"万山之巅觅灵根,千江源头远俗尘。雪域净心息浊欲,常有梵歌伴白云。"
昆仑山口属冻土荒漠地貌,地质系古代强烈侵蚀的复杂变质岩所构成。间有第三纪沉积物构成的丘陵低山和丘垅。山坡谷地生长点地梅、虎爪耳草、绿绒蒿、蚤缀、大拟鼻花、马先蒿等高原冻土荒漠野生植物。
昆仑山口地势高耸,气候寒冷潮湿,空气稀薄,生态环境独特,自然景色壮观。这里群山连绵起伏,雪峰突兀林立,草原草甸广袤。尤其令人感到奇特的是,这里到处是突兀嶙峋的冰丘和变幻莫测的冰锥,以及终年不化的高原冻土层。冰丘有的高几米,有的高十几米,冰丘下面是永不枯竭的涓涓潜流。一旦冰层揭开,地下水常常喷涌而出,形成喷泉。而冰锥有的高一二米,有的高七八米。这种冰锥不断生长,不断爆裂。爆裂时,有的喷浆高达二三十米,并发出巨大的响声。昆仑山口的大片高原冻土层虽终年不化,但冻土层表面的草甸上却生长着青青的牧草。每到盛夏季节,草丛盛开着各种鲜艳夺目的野花,煞是好看。
离昆仑山口不远的东西两侧,海拔6000米以上的玉虚峰和玉仙峰亭亭玉立,终年银装素裹,云雾缭绕,形成闻名遐迩的昆仑六月雪奇观。玉虚峰,位于昆仑山口东面。这是一座海拔6500多米的雪山冰峰,峰顶高耸巍峨,山体通坡冻封雪裹,山腰白云缭绕,看上去犹如一位银装素裹,婷婷玉立的女子,昂然挺立在群山之上。玉虚峰相传为玉皇大帝的妹妹玉虚神女居住的地方。传说,当年玉皇大帝见昆仑山雄伟高大,气势轩昂,景象万千,且离天庭很近,便在昆仑山顶修建了一座轩辕行宫。玉帝的妹妹玉虚得知后,很不服气,说玉帝霸占的地方太多了,不仅占了天上,还要把地上的好地方也据为已有。玉帝没有办法,只好把其中的一座山峰让给了玉虚。玉虚便在这座山峰上为自己修筑一座冰清玉洁、俏丽奇美的行宫,而且经常带着众姐妹到此游玩,所以,这座山峰就叫玉虚峰。
昆仑山口昆仑山山口是青藏公路穿越昆仑山脉的必经之地,咽喉之所,是世界屋脊汽车探险线的必经之地,昆仑六月雪观光的重要景点。许多过往行人来到这里后,都要在此驻足观赏一番。1956年4月,陈毅副总理在前往西藏途中路过昆仑山时,激情满怀,诗兴大发,当即写了一首<昆仑山颂> 。诗中写道: 峰外多峰峰不存,岭外有岭岭难寻。 地大势高无险阻,到处川原一线平。 目极雪线连天际,望中牛马漫逡巡。 漠漠荒野人迹少,间有水草便是客。 粒粒砂石是何物,辨别留待勘探群。 我车日行三百里,七天驰骋不曾停。 昆仑魄力何伟大,不以丘壑博盛名。 驱遣江河东入海,控制五岳断山横。
昆仑山口标记碑分为主碑、副碑、陪碑、雕塑、底盘五部分,材质为汉白玉。主碑高4.767米,是昆仑山口海拔高度的千分之一,碑底座用花岗岩块石砌成9.6平方米基础,象征她屹立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坚实土地上。昆仑山口碑南侧立有昆仑山口纪念碑及杰桑·索南达杰纪念碑,纪念这位为保护可可西里野生动物而捐躯的藏族优秀儿子。
格尔木市到昆仑山口的路程只有150公里。驱车到达西大滩,矗立在东昆仑主脉上二十条长度在1~3公里的山谷冰川、冰斗冰川和悬冰川,雪线的高度在5200-5300米之间,西低而东高,东昆仑主峰--玉珠峰海拔6178米,恰在滩地的南沿。西大滩的南北两侧、惊仙谷直至昆仑山口,发育了多种多样的冰缘地貌和冻土现象:寒冻风化作用使高山裸露的岩石逐渐崩解,形成石海、石河;沿西大滩大致在海拔4350米的高度带形成青藏高原永久冻土的北界;在惊仙谷西侧海拔4800~4950米的山区发育了大规模的石冰川。
世界上很多地区都发育有石冰川,如美国的阿拉斯加、内华达山地和加拿大的育空山地以及中国青藏高原的昆仑山区等,均发育有山谷石冰川或山麓石冰川。昆仑山口的惊仙谷两侧山地共发育了18条石冰川,长度多在300~400米,石冰川发育的末端海拔在4650~4700米,发育的平均自然坡度15~20°。
石冰川的成因,有些是古冰川退化以后留下大量的冰碛石所形成;有些是在古冰斗及其下的麓坡地带上,由倒石堆、岩屑堆供给的大量碎屑物所形成。昆仑山口的石冰川比较特殊,它全部由原来覆盖在山顶的古洪积砾石层和冰碛漂砾组成,其最大砾径达4.5米,2~3米直径的砾石多见。这类石冰川与古石河也有显著区别,从平面上看,石冰川大多呈舌状,其上可能存在天然形成的阶梯状纵断面,末端隆起呈馒头状。如惊仙谷东侧两条石冰川的会合处,就有三个不同的梯级陡坎,最高的一级达8米,看上去给人以明显的蠕动感。石冰川上的大大砾、巨砾呈条带状集中,有规律地分布在石冰川下游两侧,尤其是低洼的一侧。经观察,石冰川的蠕动是由局部积累而成整体蠕动的。即使在北美阿拉斯加,也很少有每年蠕动距离超过1米的石冰川。昆仑山口的冻胀强度和水分条件不及北美,石冰川活动性也相对较弱。山口北坡日照少,温度低,冻融作用频繁,水分条件相对南坡稍好,因而形成了多条石冰川,而南坡则没有石冰川的发育。
冰丘形成于土层水分或地下水在冬季冻结而引起的土体膨胀,又称冻胀丘。在惊仙谷南口的62道班旁,存在一个极大的冰丘。这个大冰丘是由两个相连的个体复合成的开放型多年生冰丘。长140米、宽45米,高20多米。因为它危及青藏公路的运输,曾经爆破使中部塌陷。夏季有冰水流出,冬天在塌陷处形成晶莹剔透的冰锥。过大冰丘爬上两个缓坡,便到达了昆仑山口,它海拔4771米。山口和其两侧的山岭相比,只不过低了几十米,却是一个标志性的国家水准点。由此及向两侧延伸的分水岭,分隔了北侧柴达木盆地的内流区和南侧的长江上游流域。昆仑山口的北坡,受流水侵蚀形成了劣地,穿行其中,数不尽的峡隙里就像胡同迷宫一样,却是个学习地貌学的天然课堂。
道教文化"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这是毛泽东著名诗词<昆仑>中的传世绝句。千百年来,莽莽昆仑编织出无数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在中国民间世代相传的《嫦娥奔月》、《西游记》、《白蛇传》等众多名著佳作都与昆仑山有关,因而,昆仑山是产生中华民族神话传说的摇篮。 昆仑山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有"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是明末道教道场所在地,是中国第一神山。
昆仑山道教文化是华夏民族文化的远古部分,为此,昆仑山曾以"帝之下都,百神之所在"流传于世。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昆仑山不但高峻巍峨,而且是闻名海内外的仙山圣地。从上世纪80年代末,来昆仑山朝觐、观光寻祖的旅游者络绎不绝,尤其是新加坡、韩国、日本和台湾、香港等地的道教信徒不远千山万水,不顾旅途艰辛,走进他们日夜向往的昆仑山,走进西王母瑶池顶礼膜拜、寻根拜祖、祈求安康,以了却终身夙愿。如今昆仑山已成为海内外道教的朝圣之地。
大西北农家人宣传传统特色的西北农产品,包括陕西、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地农村农产品,让更多的人了解西北农产品特产,期待有一天农村城镇建设更美好,西北农家人,加油!